整个地理标志外形设计,寓意着霞浦海带产业就像大海上冉冉升起的太阳,充满朝气与希望。
海带――群龙闹海
报道,据宁德网消息,5月,海带收获的季节。满载着淹渍海带的大卡车擦身而过,浓郁的海带气息随着海风扑鼻而来。沿着海滨小镇的村道,放眼望去尽是忙碌的身影。滩涂上随处可见悬绳晾晒亦或是竹垫晾晒的海带,海带加工厂各生产流水线紧张有序地运行着。
“中国海带之乡”霞浦县,在2009年9月14日,成功注册了“霞浦海带”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一枚小小的商标,凝聚了各地霞浦人民半个世纪的辛劳。这座闽东最古老的县份站在一个更高的历史起点上,承载着“霞浦海带”的文化使命,奏响了“霞浦海带”的新篇章。
脚踏实地求发展
“日出照映,江水如霞彩”《霞浦县志》如是记载这座着有“海滨邹鲁”美誉之称的小城。霞浦县素以滩涂、养殖闻名天下,不仅拥有中国最美的滩涂风光,还被授予“中国紫菜之乡”、“中国海带之乡”。
据《霞浦县志》记载,霞浦县沿海水域在低潮线下2米至3米深度,岩石上分布有野生海带。二十世纪40年代,三沙镇沿海和海岛乡渔民开始零星采收养殖海带,这使得霞浦成为我国南方最早采养海带的县。1957年,霞浦县开始在三沙镇三澳和溪南镇东安开展实验性养殖。1958年,试养5亩海带获得成功,同年,根据国家水产部《关于大力开展海带养殖的指示》,将养殖海带列为当时的主要项目。1960年,闽东海带育苗室(后称“三沙渔业公司育苗室”)利用自然光进行室内种海带培育和采苗试验,至1961年10月亦获成功后,开始批量向海带养殖区供应秋苗。1972年,县养殖场与水产技术部门合作进行海带夹苗绳材料改革,采用聚乙烯绳包棕丝取代传统马干草夹苗绳,取得明显经济成效,获得省水产局表彰,并在全省推广。1983年,县养殖场利用海带浮架套养贻贝获得成功。1984年,三沙渔业公司育苗室海带夏苗在自然海区渡夏成功,大大提高了生产高产优质海带的能力。
经过50多年的不断发展壮大、技术革新和苗种选育培养,霞浦海带形成了独有的品质特色。“自然生态环境优越,海带产品品质好;养殖规模大,产业化程度高;带动辐射面广,综合效益显著;扶持力度大,发展环境好。”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专家组在实地考察霞浦县海带产业发展后形成以上评审意见。
海带――载不动丰收的喜悦。
众志成城树品牌
海带是霞浦县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产品之一,如何利用得天独厚的条件打造“霞浦海带”,树立起人人知晓的好品牌,成了霞浦农业、城市发展的又一契机。
为更好地树立“霞浦海带”特色品牌,霞浦县委、县政府加大了海带养殖的技改投入,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开展育苗和养殖技术攻关,加快培育发展霞浦海带产业。成立霞浦县加快“三菜”(海带、紫菜、榨菜)产业培育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工作领导小组,并从相关部门抽调业务骨干,加强对霞浦海带产业建设和创牌工作的指导和协调。
“过去,霞浦海带在国内市场是没有知名度,广为人知的是另一个同样是‘中国海带之乡’的北方城市,山东省荣成市。”霞浦县农副产品产业协会会长杨家富告诉记者,如何打破这一格局,让霞浦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海带之乡”,如何让“霞浦海带”真正地走出去,是我们需要思考、解决的问题。
由于霞浦县海带主产区位于台湾暖流和闽浙沿海交汇区,生态环境优越,海潮畅通,营养盐丰富。受独特的海洋生态环境影响,霞浦海带生长速度快,藻体质嫩柔软,粗纤维含量少,钙含量高。全县海带加工企业在这一独特性上大展拳脚。利用区位优势,发展产业链,推行“公司+基地+农户”、“公司+服务组织+农户”新模式,对海带进行精深加工,大大提升了产品的附加值。逐步形成了“政府推动、企业主动、市场拉动”的良性互动格局。霞浦县委、县政府组织有关部门落实海带有关项目的立项申报工作,加强海带加工企业的技术改造和工艺创新,加大对霞浦海带的宣传力度,提高霞浦海带的知名度……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全县人民的齐心协力下,“霞浦海带”越走越远,每一个步子都迈得踏踏实实。
2009年6月5日,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认定霞浦县为“中国海带之乡”、“中国紫菜之乡”。
2009年9月14日,国家商标局正式核准了“霞浦海带”、“霞浦紫菜”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2010年6月2日,霞浦海带产区被国家标准化委员会列入“第六批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
2010年11月26日,“霞浦海带”、“霞浦紫菜”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被认定为福建省著名商标。
2012年,霞浦县委、县政府成立了“霞浦海带”申报中国驰名商标工作领导小组,力争1至2年内申报成功。
海带收成,渔民忙收割。
富农强企共双赢
“以前海带都是自产自销,遇到这样的雨天,收割回来的海带很快就会腐败变质,难以保存。”溪南镇台江村的渔民谢连惠说,自己从事海带养殖20余年,养殖面积由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2亩扩大到现在的20亩,年收入也从千把块涨到如今的二三十万。全村2200户人家大多从事海带养殖工作,除此之外还种植龙须菜。像谢连惠这样的“海带大户”还不占少数,下浒镇从事海带生产的村民达2.5万人。全县已有10000多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进入海带加工产业,直接受益群众达23万人。得益于优越的自然条件及“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渔民“仗”着海带,生活越过越甜蜜。海带产业已成为霞浦县农业产值增长农民增收的有力支撑。
增产又增收,不仅乐了农民,还发展壮大了一批海带养殖、加工、销售企业。霞浦县永兴水产工贸有限公司自2005年创办以来,逐步发展成为我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该公司的董事长李永清向记者介绍,目前公司在职员工有近300人,他们大多为有着丰富海带养殖经验的渔民。
“海带先经过收割、两次的烫煮、冷却、脱水、拌盐后经过26至34个小时的淹渍,海带的初步加工就结束了。紧接着会把这些海带运往公司的冷库进行储藏,再将这些海带做精深加工成海带丝、海带饼、海带结、海带花等。”谈及“霞浦海带”这一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时,李永清说了一组数据。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注册成功后,公司销售的海带单价由原来的每斤1毛涨到4毛,每天淹渍海带的用盐量由过去的10来吨增长到现在的80吨左右。海带的养殖工作外包给渔民,他们的月薪也从8年前的不足1000元上涨到如今的4500元左右。
目前,霞浦沿海10个乡镇都已推行了海带的大面积规模养殖。2012年全县海带养殖总面积已达到8.6万亩,年产干品海带21.5万余吨、淹渍海带5万余吨,年产值超过20.7亿元。全县从事海带加工、销售的个体工商户151户,私营企业147家、龙头企业5家,14家通过QS论证,注册商标107件。同时获得福建省著名商标4件、宁德市知名商标1件,分别占全县的45%和10%。“霞浦海带”地标许可使用企业已达到17家。